![]() |
![]() |
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
|
|
2021-01-12 20:13:34
鈺犫暘鈺ㄢ敜谐鈺懶扁枒鈹も敜鈺ㄢ敩斜胁鈺犙呪暏褖斜胁鈹傗晹鈹傂葱扁枓斜泻斜泻鈺撯暔鈺愌傗暏蟹鈺暀鈺樷攲鈻戔攢鈹溾敿鈺掆暎鈺р晸鈹愨暈鈺濃暆鈹も敜鈺パ
原标题:特写:“创新、体验、成长”——中外学子在澳门展现科技创意 新华社澳门7月23日电(王梓、郭鑫)来自广东的林毓琇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科技创新赛事,她坦言十分紧张,但“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把自己的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 林毓琇是正在澳门举行的第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者。 今年大赛的主题是“创新、体验、成长”,林毓琇和所有参赛的小伙伴一起,在大赛的项目展示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创意成果和聪明才智。 环境学是本届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子科目,林毓琇在自己的展位上向记者详细介绍她的创新研究成果——《珠江三角洲城乡梯度上典型森林土壤甲烷吸收通量比较研究》。 这个项目是通过对比城市森林与城郊森林土壤甲烷吸收通量差异并探讨其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城市化对环境影响严重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在想城市森林和城郊森林在甲烷和二氧化碳吸收上有什么样的差异,产生这个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正在广东实验中学读高二的林毓琇说,“我从2017年2月份开始对城市森林进行试采集,我与同学们还共同研发了一个采集装置,提高了采样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年轻学子对环境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深入程度,让在场观众频频惊叹。 澳门作为这个全国性科技创新大赛的举办地,自然吸引了很多本地学校参与。 澳门大学附属应用学校的参赛队伍里既有澳门本地学生,也有来自内地的学生,他们自称是“混编队伍”。 队伍中的澳门学生林曼莉说,她们的研究项目是《昆虫翅膀微型分级孔洞结构对气敏传感器的作用》。 “去年我们参加了清华大学夏令营,这个研究的灵感就来自于其中的一个科学工作坊。 在工作坊中,我们发现蝴蝶翅膀拥有微型分级孔洞结构,将蝴蝶翅膀上的粉末涂抹在气敏传感器的感应组件上,传感器对酒精气体的敏感度就会上升。 ” 团队中的另外两名成员钟正与林晖鸿说:“我们发现,蝴蝶的翅膀大部分都具有微型分级孔洞结构,而孔洞结构越小,对气敏传感器的性能提升越大。 我们以这只蝴蝶为模板,复制了蝴蝶翅膀的分级孔洞结构并且制作了气敏材料,最终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面。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如今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参赛国别最多的青少年科技类竞赛活动之一。 本届大赛参赛规模更创下新高,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代表参赛,共有300多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和200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进入终评。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参赛者特尔姆兰主动介绍了他的科研成果——智能追踪太阳能电池板。 他说:“现在大部分家用太阳能板只能放置于屋顶,每天的光照时间可能只有4至6小时,而这样一个太阳跟踪装置能够随时面对太阳,收集时间可以达到10小时。 ” 特尔姆兰还打开手电筒演示效果,这个装置能够让太阳能板随时追踪手电筒的光照方向。 “多亏了一个特殊光线传感器,才能让这个装置研制成功。 我们现在正在制造一个直径一米五的原型,不过这个太阳追踪装置比普通的太阳能收集装置耗电更多,造价更贵,这是我正在解决的问题。 ” 在场的带队老师们普遍反映本届赛事水平很高,参赛的年轻人创意无穷,让人大开眼界。 广东实验中学带队老师王剑说:“这里不只有全国各地区最顶尖的初高中生的优秀科技产品,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带着他们的科研成果参赛。 不过我们的目标不会变,还是要争取获得一等奖。 ”(责编:刘洁妍、杨牧)。
|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花姿直播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